锟斤拷前位锟斤拷: > 首页 > 展馆动态 >

探索与实践 | 海南省规划展览馆红树林科研式沉浸研学活动青少年为什么追捧?

时锟戒:2025-08-25
图片

红树林是全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红树林是“国宝”,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。2018年至2025年,海南累计投入26.397亿元实施13个中央资金和16个省级资金支持的海洋保护修复项目,新增修复红树林1225.94公顷,新增修复珊瑚礁27.8公顷,显著提升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。海南‌红树林的修复为“大思政课"提供了新鲜的内容。海南省规划展览馆把“大思政课”与研学活动的结合,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。他们用一场别开生面的科研式沉浸研学,收获了中学生的追捧与家长的点赞。8月22日,由海南省规划展览馆主办的“探秘海岛绿肺——海南红树林沉浸式科研研学”活动在海口东寨港举行。25名中学生以“小科学家”的身份参与其中,用一天时间完成了从科学猜想到实地验证的全过程,让人耳目一新,对改变研学活动逐渐走向“互动化”“热爱化”“兴趣化”“专注化”起到示范作用。

 

图片

 

形式化研学的困境:流量有余,教育不足

图片

近年来,研学市场火热,但“走马观花”的现象屡见不鲜:打卡式研学:不少活动简化为“拍照留痕、集章打卡”,学生表面热闹参与,却缺乏深度思考,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。 游戏化研学:部分机构为了吸引客流,过度植入娱乐环节,甚至将研学异化为“嘉年华”,挤占了知识传授的时间。教育价值缺失:当商业化与流量逻辑主导,研学容易偏离“寓教于行”的初心,学生获得的更多是体验的快感,而非探究的成长。

这种矛盾导致研学逐渐失去教育产品的本质。业内人士直言:“很多活动沦为旅游打卡,缺乏科研深度,学生学到的东西很有限。”

创新与实践:从“看一看”到“真科研”

图片

与传统研学不同,本次海南红树林科研式研学提出了一个鲜明口号——“你的猜想,科学验证”。

活动设计突出两个核心:课题征集计划:在活动前,学生在线提交科学猜想,例如“不同红树叶片的排盐能力是否存在差异?”“蟹洞密度与潮汐带位置有什么关系?”这些问题来自学生自身兴趣,贴近真实科研; 科研实景体验:活动当天,学生分成植物组、动物组,分别负责红树林叶片细胞观察、水质PH测试、蟹洞密度记录。数据由小组共享,最终汇总成《东寨港红树林科学观察报告》。

这种流程让学生真正经历了“提出问题—设计实验—采集数据—分析结论”的科研链条,而不仅仅是“听讲+参观”。

活动现场:科研的严谨与发现的惊喜

图片

清晨,东寨港的红树林滩涂迎来了这批“小科学家”。他们穿上防滑鞋、带上实验工具,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工作。

图片

植物组在导师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组组长、林业工程师冯尔辉的带领下,观察红树林中常见的灌木——老鼠簕的吐盐现象。“真的有盐!”学生陈翌轩惊讶地说,“书上学过的知识,在眼前被验证,太震撼了。”这种独特的生理现象,不仅让学生们了解老鼠簕这种独特真红树植物的神奇与独特,更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它在生态环境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。

图片

水质组则利用PH试纸,对不同采样点的水质进行检测。组员洪钰涵表示:“第一次感觉自己像真正的科学家,在野外完成实验数据采集,很有成就感。”

图片
图片

动物组则在潮间带用标尺和样方法,统计蟹洞密度并绘制分布图。为了避免破坏,学生们严格遵守“无干扰观察”原则,确保生态伦理。

图片
图片

实验课程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曲口科研基地继续进行。该院的学科带头人陈石泉教授带领着一群充满求知欲的学生们,深入参观了基地内的多个重要实验区域。在海草床示范区,陈教授详细讲解了海草床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。随后,一行人移步至专门的海马实验室,这里饲养着多种珍稀海马,陈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海马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技术。最后,大家参观了现代化的东风螺培育车间,了解了东风螺的养殖流程和关键技术。

图片

在参观过程中,陈石泉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。他亲自示范讲解如何使用高倍显微镜细致观察海草叶片的组织结构,并耐心指导学生们如何准确记录和处理蟹洞分布的实验数据,以便后续进行科学的对照分析。通过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,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海洋生物学的理解,还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,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图片

在户外活动结束后,同学们返回省规划展览馆。在经过一小时的紧张准备,他们在临时展览区启动了“探秘海岛绿肺——海南红树林沉浸式科研研学·小小演说家”环节。25名同学依次上台,分享了自己带着课题探索后的成果。每位同学分享完毕,现场都响起热烈的掌声,这不仅是对他们互相之间勇于探索科学、敢于分享精神的肯定,更是对他们努力与成就的鼓励。

专家与学生的声音:科研+教育的双重价值

图片

学生陈翌轩说,“在东寨港我摸到老鼠勒这种红树,它的叶片会分泌盐分。我们真的尝到了咸味,原来自然界这么神奇。”“保护红树林不仅是禁止砍伐和恢复种植,更要通过教育让孩子们理解它的生态价值。让他们从小就明白红树林与海草、珊瑚礁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有多重要,这样才有可能形成长期保护的社会氛围。”指导老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学科带头人陈石泉谈到。

为什么青少年追捧?

图片

总结来看,海南红树林科研式研学受欢迎的原因在于:真科研,不是被动听讲,而是带着问题进入自然、提出假设并亲自验证;真协作,小组分工、数据共享、成果汇总,模拟真实科研团队模式;真责任:坚持“无干扰观察”,强调生态伦理,让学生学会尊重自然。

这种科研沉浸式的研学,突破了“看一看”的浅层模式,让学生在知识性、科学性和责任感上实现了三重提升。

研学的未来在于“科研化”是研学未来“差异化”首选

图片

近两年来,海南省规划展览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优势,不断推出“海南生物探索”“红树林探秘”等项目,积极探索研学新模式。未来,随着更多科研型课程的推出,研学或许能真正摆脱“打卡化”,回归“研中学”的教育本质。

 

 

 


来源 | 海南省规划展览馆

编辑 | 陈国智

审核 | 苏军 邢代洪 胡亚利